郭衛兵|愛上這座城
河北工程大師——郭衛兵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里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蛟S,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
對這座城的最初認識是40年前,印象中仿佛是早期黑白電影里的場景:站在火車站跨線天橋上,耳畔響著木板橋面上急促而雜亂的腳步聲,夜空漆黑,只有站臺上的燈光把鐵軌照成一段漸漸消失的亮線,綠皮車前送站、接站的人們上演著一幕幕重逢或離別,汽笛聲渾厚悠長,一列長長的黑色貨車緩慢地穿過天橋,蒸汽機車排出的白色蒸汽讓這有些沉悶的場景舞動了起來,那時候我一定想起了瓦特……這段回憶里,也許摻雜了些許因感慨而生的想象,但的確令少年的我深深迷戀其中,也許那時就注定了我是這座城里的人。
石家莊,這座號稱火車拉來的城市,在我的腦海中,除了先前場景式的記憶,對火車站的建筑、廣場等卻絲毫沒有印象。
(圖1)-石家莊舊貌
為此我詢問了在八十年代中期設計石家莊火車站站房的李拱辰先生,他為我描述了那時候作為石家莊門戶的火車站:穿過曲折雜亂的街巷到達站前,幾棟低矮的平房沿站臺排開,紅陶瓦頂,墻面涂著刺眼的黃色,路邊搭起的席棚中是排隊等候乘車的人們……老先生還回憶起在80年代初期送日本客人到火車站站臺時,都會追著蒸汽機車奔跑,為機車車頭拍照留念,可見那時我們落后了許多。
(圖2)-石家莊舊貌
他說,我們單位所在地建設大街那時也只不過是一條土路,僅僅快車道壓了瀝青路面,沒有便道,沒有路牙石,夜晚路燈稀疏,路兩側斷斷續續還存在著一些耕地,禾苗蔬菜長勢茁壯……(圖1、圖2、圖3)。
(圖3)-石家莊舊貌
石家莊,就是這樣開始踏上了改革開放之路的。40年里,我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感悟時代、付出青春,不僅創造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樣子,更憑借建筑師的職業優勢,在這片曾經缺乏生機的土地上矗立起時代的豐碑。
生活
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變化,雖然經濟仍不富裕,但心中充滿希望。對于剛剛在石家莊安家的我們,更是一段嶄新的開始。
在石家莊的第一個家安在和平路與紅軍大街交口的省直宿舍,是那種被稱為“五開間”的住宅,一套三居室,空間相對比較寬裕,能夠拿出一間臥室做客廳使用,但由于住宅建造標準和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原因,心滿意足中也有一些苦惱的回憶。住五樓頂層,由于屋面、墻體、結構保溫隔熱性能不好,又沒有空調,夏天常常熱得大汗淋漓,實在受不了就半夜跑到廁所沖個涼水澡,加之和平路(當時的北馬路)為過境道路,每至夜晚,大量卡車穿城而過,強烈的噪音讓夏天的夜晚愈加難熬。盡管物質條件并不好,但在白衣飄飄的年代,這里也留下了我青年時期孤單而美好的回憶,記得當年常在傍晚時分走到離家不遠的火車北站,在站臺上目送長長的綠皮火車駛向遠方,思緒也被拉地悠長。也記得在下雨的晚上,伙伴扛來雙卡錄音機,一遍又一遍聽著齊秦的歌,唱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雖然80年代的時光大多在校園度過,但這里才是我城市生活真正開始的地方。
在石家莊的第二個家安在民心河畔,進入90年代,石家莊的城市建設有了較大發展,政府通過改造原排污明渠,將污水通過管道輸入污水處理廠,將清水引入城市,建設了一條長達50余公里的環狀水系,并串聯起20多座公園,全市人均綠地面積增加了3平方米,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環境。新家就坐落在民心河畔,后來不久,附近的橋西蔬菜批發市場也搬到了市區外圍,在原地建設了西清公園,居住環境有了更大的改善。新房子里增加了獨立的客廳、餐廳,原來的廁所提升成了衛生間,廚房內可以布置櫥柜、滿足日益增多的小家電需求。由于這套住宅分配前進行了簡單的裝修,地面鋪了地磚,衛生間、廚房貼了墻磚,雖然質量不高,但比起以前的水泥地好了不少。那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了家庭裝修的概念,我家并未裝修,父親讓我和弟弟帶上笤帚、拖把打掃了一遍,添置了客廳、餐廳的家俱,很快就搬進了這個舒適敞亮的家。
進入90年代,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幸運的是我并未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結婚時住“筒子樓”、“團結戶”,單位分配了“獨單”,40多平米的空間里功能齊全,自己動手做了簡單的裝修,配上了索尼、松下、飛利浦電器,開始了溫馨美好的小家庭生活。幾年之后,單位又分配了一套三室兩廳的住宅,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乃至進入商品房時代后的住房改善也因了些機緣巧合,自己并未在這方面投入什么精力,我常常感覺這是一種幸運。石家莊較低的消費、較便利的生活,讓我能靜下心來,把更多精力放在認真生活和工作上,讓思緒平靜、安寧。
工作
1989年從天津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石家莊,在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已30年,在這個城市,既有鄉愁也有夢想,這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大學畢業時,趕上國家經濟宏觀調控,加上河北的改革思想相對保守,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后,所以建設項目并不多。從93年開始,設計院先后在廣西北海、珠海、上海等地建立了分院,因此,在進入新世紀之前的幾年里,我大多時間輾轉在外地工作,在石家莊并沒有設計項目落成。我覺得這并非壞事,因為建筑師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觀念才能設計出較好的建筑作品。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之后的近20年時間里,我與前輩建筑師和同行們開始關注河北本土建筑文化,提出了將河北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經典特征結合當代建筑創作思想的“兩者之間”的設計立場,強調地域文化中本真性的重要意義,呼吁設計真實的建筑等。對河北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使我能帶著情感進行創作。
2000年·石家莊人民廣場
(圖4)-石家莊人民廣場
進入新世紀之前,石家莊市還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廣場,在決定建設人民廣場之時又趕上全社會層面對建設大廣場持反對態度,但為了改善石家莊城市面貌,市委、市政府頂著壓力決定結合市人民會堂的建設,在與市政府一路之隔的原工人文化宮用地基礎上建設廣場,并將其北側長安公園統籌考慮。在人民廣場設計中,我們確立了“場中有園,園中有場”的設計理念,注重保留原有樹木及公園地形地貌,塑造出兼具行政廣場及休閑廣場特征的空間(圖4)。
2002年·河北省聯通辦公樓
(圖5)-河北省聯通辦公樓
項目位于石家莊市政府東側,北側隔中山路與人民廣場相望。早在1997年我就開始接觸這個項目,但由于電信行業不斷改革重組,這個項目也干干停停,性質也不斷改變,在幾年的時間里付出了很多的精力。2002年項目終于有了眉目,甲方提出邀請知名建筑師和設計團隊進行多方案比選以獲得滿意的方案,由設計院進行施工圖設計,壓力很大。方案設計時,我同時在做人民廣場的二期施工圖設計,這兩個項目交替進行,給我帶來了設計靈感,即讓盡可能多的辦公用房可以享用人民廣場的城市開放空間,以九層高的玻璃中庭提升空間品質和企業形象,最終方案得以中標實施(圖5)?,F在想來,這應該是我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思考建筑的最初實踐。
2006年·兩館工程
圖6)-河北博物館
兩館工程是指在2006年同時開展設計的河北博物館新館及河北省圖書館改擴建工程,這兩座建筑在改擴建前位于同一文化區域的南北軸線上,改造計劃是在原有博物館南側建新館并將新舊融為一體,圖書館則是拆除部分舊建筑、保留書庫樓及改建部分舊建筑,最后形成同一整體。
(圖7)-河北省圖書館
這兩個工程中,均涉及到新與舊、傳承與創新等關系問題,在設計中雖采用了不同的設計手法,但均表達了對舊建筑的尊重,彰顯了當代建筑創作的理念。這兩座建筑分別是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天津大學張頎教授團隊的合作項目,在落地實施過程中,我們受到了多方面的訓煉,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最后以高完成度的設計和施工建造,塑造了具有河北地域特征的文化地標(圖6、圖7)。
2007年·河北建設服務中心
(圖8)-河北建設服務中心
河北建設服務中心是河北省城鄉和住房建設廳辦公樓,屬于與“兩館工程”同期的建筑作品,這一時期,結合項目我們對河北地域建筑文化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經典與時尚”之間的河北地域性建筑創作方法,即把經典作為文化根基,用經典的方式表達時尚,以時尚的方式表達經典,這樣便可以形成豐富多彩而又具有相同文化特質的建筑風格和城市風貌。該項目就是從經典的角度出發,構成平和近人的公民建筑特征,建筑在綠色、節能、環保等技術層面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圖8)。
2010年·中加低碳節能技術交流中心
(圖9)-中加低碳節能技術交流中心
該項目是加拿大卑詩省林業廳與河北省政府的合作項目,加方提供木材原料,由國內企業加工建造。主要功能包括展示、會議、辦公等,是一座展示木結構建造技術、低能耗節能建筑技術和相關技術推廣的綜合建筑。記得當時方案要求時間緊,省政府及各相關部門都非常關注,所以在方案設計中一方面注重大眾對木屋形象的審美需求,同時在空間結構、節點設計中體現出木結構的真實美、空間美和力學美,以現代技術塑造了木結構建筑特有的溫和表情(圖9)。
2012年·石家莊大劇院
(圖10)-石家莊大劇院
2017年5月,我應邀出席了石家莊大劇院落成首場演出。夜晚的大劇院仿佛一座城市舞臺,燈光璀璨、流光溢彩,看到觀眾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聽到劇院內完美的聲音,也從駐場院團知名藝術家那獲知他們對劇院功能十分滿意。那個晚上我仿佛是這座劇院的主人,自豪而喜悅。
石家莊大劇院前身是已拆除多年的石家莊霞光大劇院,多年來市屬各院團沒有了自己的演出陣地,它的建設承載著全社會的期待。劇院包括五個院團的辦公、排練場所、中型劇場、多功能廳、展覽等功能,以較低的造價建造成一座經濟適用且具有一定城市標志性的文化建筑,塑造出城市舞臺的藝術形象(圖10)。
2013年·石家莊平山縣大陳莊小學
(圖11)-石家莊平山縣大陳莊小學
朋友給位于石家莊平山縣的一個小村子捐建了一所小學(四班教學點),我們就作為公益活動無償設計了這所學校。學校建在在村口原“戲臺學?!钡膶γ?,用地21米×21米,學校包括四間教室、辦公、衛生間、鍋爐房等用房,建筑面積495平方米。設計以3.3米為模數,形成由三個位于邊緣的小院子和中部的樞紐空間構成的虛空間與建筑實體相穿插融合的格局,避免了其與街道及民宅之間在視線、噪音等方面的相互干擾,也因此塑造了建筑的獨特個性。孩子們在不同方向可以看見田野和自己的家,創造了具有鄉愁和夢想的精神空間(圖11)。
2014年·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辦公樓改建工程
(圖12)-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辦公樓
設計院辦公樓改造是一項持續改建的項目。20年前,在1974年建設的四層磚混結構辦公樓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與其相脫離的結構支撐體系,在其上方加建了六層辦公樓。這次改建是將最初建設的四層辦公樓拆除重建,并實現與首次改建部分在結構上形成統一整體。改建中拆除的舊建筑是企業的重要歷史線索,維系著大家的情感和記憶,從而確立了傳承與創新的設計原則,在立面設計中,將拆除舊建筑的外墻砌注方式、尺度、細部在新的框架體系內再現,以低調、內斂的方式傳承了原有建筑表情,與初次改造的建筑“合二為一”,以溫良語言講述一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圖12)。
40年來,這座城市像全國其它城市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其中,也許會對它40年的變化習以為常,甚至抱怨它的不足之處,但它是滋養了我半生歲月的地方,尤其作為一名建筑師,能結合自己的理想與它共同成長,讓這座城市因我而不同,這個時代,值得感激和贊美!此刻,回憶自己在這座城里平凡而溫暖的生活,翻看主持設計建造的工程照片,我深知,我一直愛著這座城。
愛上一座城,是因為成為了這座城里的某個人,是因為回憶至美、理想至真,或者無關其他,只是愛了,并深愛。